2025-06-27 新闻动态 132
1991年冬天,台北阳明山脚下。
张学良已经90岁了,头发花白,但眼神依然清亮。
他坐在家中接受媒体采访,聊着聊着,记者提到了西安事变。
张学良顿了一下,端起茶杯抿了一口,放下后淡淡地说:“西安事变的主角,不是我,是杨虎城。”
话一出口,整个房间都安静了。
这位曾与蒋介石共进退、又因一纸兵谏而被幽禁半个多世纪的“少帅”,终于在年迈之际揭开了一段尘封多年的秘密。
随后,他又补了一句:“蒋先生后来下令毛人凤,把虎城一家全杀了,连八岁的孩子和秘书也没放过。”
他说这话的时候没有愤怒,更像是人到暮年,终于决定把压在心头的石头放下,不是为自己伸冤,而是为一个早已冤死的人,说句公道话。
“这事我不说,就没人知道真相了。”
长期以来,主流史料中提及西安事变,几乎都将张学良视作唯一主角。
毕竟他是当时国民政府内部地位最高的少壮派将领,掌控东北军十余万精锐,更是蒋介石最信任的“干弟弟”。
张学良出生于奉系军阀家庭,其父张作霖权倾一时,却被日军炸死于皇姑屯事件。
自那之后,“少帅”对日本恨之入骨,却又不得不服从蒋介石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国家战略,多年来内心矛盾重重。
可张学良在1991年直言否定这一“历史定论”,他说西安事变真正的发动者,是杨虎城。
事实上,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,并未表现出强烈的“反蒋”倾向,虽然他不满内战持续,主张联合抗日,但在行动上还是听从蒋的,而杨虎城不同,他对于蒋的一系列决策早就愤怒难平。
杨虎城,陕西军阀出身,早年白手起家,靠打仗打出了自己的西北根据地,他本人既不属于国民党嫡系,也无“中央军”背景,在蒋介石眼中始终算外人。
但杨虎城极具民族意识,看到日本步步紧逼,蒋却仍执迷不悟,愤而谋划兵谏。
1934年起,他便多次与身边幕僚如宋绮云、谢子长等密议对策,计划寻找合作者,以图“逼蒋抗日”。
直到张学良带领东北军驻扎西安,杨虎城才终于看到希望。
1936年10月,蒋介石亲赴西安主持事务。
张学良本就希望将重兵用于抗日,但蒋强硬命令他东出,张多次上书均未果。蒋甚至在会议中当众斥责他“私通”,态度十分严厉。
此时,杨虎城主动提出联合兵谏,最初张学良犹豫不决,因为他既敬畏蒋,又害怕内战升级。但随着红军北上抗日呼声渐高,社会舆论也偏向停止内战,张学良终于下定决心。
12月12日凌晨,数百名东北军士兵包围华清池,蒋介石正在睡梦中,穿着睡衣被人带走。这一幕成了他政治生涯中最大污点,也直接激起其对张、杨二人的仇恨。
随后,张学良与杨虎城向蒋提出“八项主张”,要求联共抗日、释放政治犯、结束一党专政。
这场谈判持续了数日,其间宋美龄飞赴西安,周恩来也亲自出面斡旋,张学良在与周恩来的多次会谈中被其坚定信念所感染,最终决定不惜一切也要达成民族团结。
蒋介石在无奈与压力下,被迫签字同意。
然而,他对张杨二人的仇恨可没有消失。
事变结束,蒋介石提出要回南京,张学良知道这可能是个圈套,却还是坚持要“亲自护送”,理由是“始作俑者,我不能躲在后面”。
果不其然蒋介石回到南京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秘密下令软禁张学良,先是送往庐山,再迁至湖南、贵州,最终被移送至台湾,幽闭数十年。
期间张学良的情人赵一荻、胞弟张学铭多次求情,蒋置若罔闻,美国、香港舆论界也多有呼声,均被“以国家安全为由”驳回。
而杨虎城则被“礼貌地”请出国,说是“考察”,实则是政治放逐。
他带着家眷赴欧洲游学,满心期待抗战胜利后能回国报效,却未想到,一去无归。
1937年“卢沟桥事变”后,杨虎城发电给蒋介石,请求回国参战,蒋复电:国家无战事安排,暂不召还。
杨虎城忍无可忍,于1937年年底绕道香港回渝,刚到重庆便被军统特务软禁,长达十二年。
期间他多次写信上书蒋介石,信件均无回复,他在狱中养鸡、写字、教导女儿读书写字,一家三口日子清苦,却依然心怀希望。
他以为,只要抗战胜利,国家安定,自己就能被释放。
他不知道,蒋介石从没打算让他活着出去。
1949年,内战末期,国民政府败局已定,李宗仁代理总统之职,下令释放包括杨虎城在内的政治犯。
消息传至台湾,蒋介石害怕了,他深知,一旦杨虎城获释,自己多年来的软禁行径将遭历史清算。
于是,蒋秘密召见军统头目毛人凤,授意“立即处理”。
毛人凤派人秘密赴重庆,将命令交由当地负责人周养浩执行。
杨虎城警觉,曾坚决拒绝前往重庆,称“我死也不愿再上蒋先生的当。”
但周养浩嘴甜,会骗人,说:“蒋先生有意调你去台湾,那边生活宽松,也许还会让你跟张学良见面。”
杨虎城动心了,尤其是考虑到女儿和妻子,他说服自己:“再信一次。”
谁知到了戴公祠,等来的不是飞机,而是枪声。
那年他五十三岁,女儿杨拯华八岁。
就连秘书宋绮云也被杀,为了掩盖罪行,军统将尸体毁容后匆匆掩埋。
一代名将,至死都未见到日本人。
新中国成立后,党中央高度重视杨虎城案。
周恩来亲自过问,郭沫若、彭德怀等多位老将纷纷上书,要求彻查“杨将军下落”。
1961年,公安部门从重庆旧军统档案中查出周养浩密令:“戴公祠行动完成,尸体已清。”此案终于水落石出。
1978年,杨虎城被追认为“抗日民族英雄”,骨灰由政府重新安葬。
而此时的张学良,已在台湾幽禁超过四十年。
1990年代,台湾社会逐渐开放,张学良终于能接受记者访问。
他在美国夏威夷接受NBC采访时,首次公开承认杨虎城才是真正的英雄,自己只是个推动者。
他低声道:“老杨比我更勇敢,他是真正有信仰的人。我若早一步站出来,或许不会是今日结果。”
1995年,张学良在夏威夷重病,弥留之际念叨最多的不是张作霖、不是赵四小姐,而是杨虎城的名字。
他说:“那一次决定,我们两个从来没有后悔过。”
张学良2001年去世,终年101岁。他的灵柩上,没有写“少帅”,没有写“张作霖之子”,只刻着“张学良”。
而在人们心中,这个名字,早已与“西安事变”深深捆绑,但现在,应该加上另一个人。
杨虎城。
他们用一次兵谏,把中国从内战的悬崖边拉回来。
历史虽然从不辩解,但我们可以,只要还有人记得,就还有公道。
真正的英雄,值得被铭记。
下一篇:没有了